李升勇,1961年生,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山东基地副理事长、山东省小语会理事。以民办教师为起点,先后担任过初中教师、高中教师、县市教研员,1999年起任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至今。他积极倡导“成为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”的育人目标,创设的一系列活动多次在全国获奖。“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”被列为山东省重点课题。公开发表论文几十篇,网上博客100多万字,多次在全国性研讨会上作专题讲座。
从一个近乎“破产”的小学,到一个每天参观学习的人不断的全国知名小学,你不能不佩服整个变化的推动者——校长李升勇“化腐朽为神奇”的力量。李升勇和他领导的改革,力量究竟何在?
李升勇的教育思维
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,不是升学的工具,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,而是丰富自我、提升自我、完善自我的载体。
文本不是文字,而是生活,是人类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结晶,是人类智慧的传承工具。一句话,文本是一种经过加工提炼的固化的生活。
生活是教育之母,是百科之母,教育的一切皆缘自于生活,教育是生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,教育的一切最终都应服务于生活。
如果教育教学是基于生命,为了生命,那么教材的概念就不能是单一的教科书,而是生活的全部,即固化的生活(文本)与现实生活的总和。
学生自己已经掌握或能学会的东西,教师不能包办代替,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。否则,课堂教学就成为一种不计成本、浪费师生生命的无效劳动。
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,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。
课堂是基于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,而不是过分关注生命成长过程中外部物化的东西——关注分数、关注升学率。感受生命的色彩,获得成长的体验,这些教育本质的东西,不能被知识灌输和考试技能所替代。
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,不是师生表演的舞台;课堂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,不是传递知识的主渠道;课堂是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舱,不是文本知识的剪贴板;课堂是智慧的孵化器,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。
课堂高度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喝彩,而课堂宽度往往缺少精彩,让人感觉平淡无奇,甚至有点机械重复,但生活本身就是朴实无华的,越是深埋地下的东西,生命力就越强。
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支点,没有教师的发展,难有实质意义上的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。课堂改革更是如此,教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。所以,学校课程改革必须从教师成长